升入大班,孩子们长大了不少,学习本领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随之,他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在一次歌唱活动《小树叶》中,两段歌词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第一段歌词: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不知道将会飘向哪里,表达着小朋友对树叶的关心、同情之情。第二段是小树叶的回话:春天会回来打扮树妈妈,情感表现为勇敢、坚强。整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好记,加上图谱的帮助,我们班的孩子们很快就能跟着琴声完整演唱。但在演唱的过程中,他们“大白嗓”式的唱法却实在让歌曲缺失了美感。
处于大班阶段,孩子已有能力进行有感情歌唱。于是我问:第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表演?(温柔)第二段呢?(坚强)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回答我,似乎早已心领神会,于是我再次伴奏请大家演唱,效果还是不如人意,我快速反思:情感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将这样抽象的东西马上用声音进行表达的确有难度。转念一想:男生女生的音色不同,正符合歌曲两段歌词的情感色彩,于是我问:谁的声音很温柔?(女孩)谁的声音比较有力?(男生)那我们就来分组唱一唱!经过分组演唱,大家终于领会,原来女孩细细的声音让人觉得温柔舒缓,男孩有力的声音则传递坚强勇敢的感觉。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请他们交换角色挑战,男孩能不能做温柔的绅士?女孩能不能展现勇敢的一面?有了前期的经验,孩子们了解到不同的音色会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次歌唱也就成为了自然的流露。
歌唱活动是幼儿学习一首歌的过程,也许单纯的学唱很简单,但想要体验歌曲中蕴藏的情感色彩,再进行精准的表达是不易的。我们都说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如何能具备更高的音乐表现力?这往往需要老师更为精心的情感铺垫、更为精准的技巧性引导,才能使他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