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十三五课题《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结题报告

点击数:1051更新时间:2021-06-0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与创造的重要途径,理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发展文化的重任。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因此,如何保护本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的精华,避免幼儿园课程文化品性的缺失,也就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千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我们生活与教育必须的养分,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通过多样化的、多途径、多形式的幼儿园课程,让幼儿与真实生活的环境发生联系,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娄江文化中的真、善、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实现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了解娄江文化,传承文化。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娄江特色文化

    “娄江”是江苏省境内河流,西起苏州娄门外环城河,流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外跨塘、唯亭街道和昆山市正仪镇、玉山镇、等镇,于蓬朗东接浏河,长53.13公里。被昆山人视为母亲河的娄江滋润了一方沃土,养育了这里的儿女。九百多年人们傍河而生,依河而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所以课题中的娄江特色文化也是指昆山本土文化,包括昆山地方风土、人情、民俗、饮食、戏剧文化等。

2. 幼儿园课程

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所认定的幼儿园课程的概念是“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里所谓的各种活动,即《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说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本课题中的幼儿园课程侧重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两个方面。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研究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地方特染色文化是优秀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发展,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英语、跆拳道和钢琴等学各种技能,我国的民俗文化正受到很大的冲击,一些民俗文化逐渐丧失精神基础和社会基础。而相反在日本和韩国一些国家,在对青少年教育时,他们就将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在课外活动中也穿插有民俗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日益得到社会特别是文化教育部门的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之风正在形成。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成果。很多幼儿园也重视了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结合,如闽南文化、丹阳地方文化、绍兴文化、吴文化等都受到了当地幼儿园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但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方向存在着一些偏差:

1.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

    现在好多幼儿园的民族文化教育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知识的灌输,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知识、符号等外在的、物化的内容掌握,让孩子掌握大量的地方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而忽略了让孩子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从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学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重模仿、继承,忽视创新。

     一些教师在组织地方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儿园、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幼儿园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其二是要求幼儿被动学习多,而让幼儿主动创新少。有的教师忽视幼儿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只是让幼儿背诵历史材料,学习民间艺术时一味追求“原汁原味”。其中过分让幼儿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必然扼杀幼儿的创造潜能,影响幼儿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3.缺乏长期、完整的计划。

不少幼儿园将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单独列为一项内容,使其游离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其他课程,而不是把它渗透到各个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儿园则缺乏长远目标,跟着浪头赶,实行一阵风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时间社会在提倡民间艺术教育,如京剧,我们的国粹。于是,幼儿园就一时兴起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熏陶,但等这阵民间艺术教育风刮过之后,就不再实行或者漫漫淡忘了。

    其次纵观幼儿园与本土文化的研究,开展的较为分散不系统,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集,这也正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

研究价值

1.传承地方文化的需要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娄江文化是昆山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学中,让幼儿能从小接触家乡的文化,了解家乡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能使幼儿感受到家乡人民用聪明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还能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需要

    幼儿在园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将生活背景渗透在教育中,全面综合地方文化资源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选择幼儿熟悉的,与幼儿生活有联系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主动发展。

3.促进幼儿园特色建设的需要

我园依河而建,紧靠娄江,娄江的水,水上的桥,桥下的船,这都是孩子们和教职工每日生活、工作中特别的风景。以娄江文化为依托,将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精神文明代代相传,成为我园文化建设中因地制宜、顺水推舟的自然元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新意,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形成幼儿园特色。

四、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这为我们开展的将本土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娄江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它形式多样,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数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孩子们在生活与教育中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领悟娄江文化蕴含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展活动,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师应因地制宜,挖掘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使当地的乡土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显示其独特的魅力。

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长期居住地的乡土文化,对幼儿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知识形成的动力来自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依托于个体的积极建构。这一发展过程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由近及远、由生活到社会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乡土知识、乡土情感是幼儿发展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所以,让幼儿在家乡这个天然的生活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使教学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

4.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

虞永平表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课程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课程概念更加重视对幼儿成长需求的关注,以及对特定的本土社会文化的关注。虞永平老师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自己的生活,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课程资源,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趣味。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充分挖掘娄江文化素材,优化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初步构建具有娄江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

    2.传承地方文化瑰宝,成为娄江特色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通过结合显性的、幼儿可以接受的地方资源,家园共育,以幼儿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娄江优秀文化,萌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和谐发展。

    3.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学习地方资源中的知识,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4.帮助教师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筛选资源、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和指导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1. 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效挖掘娄江特色文化中的教育因素,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从五大领域进行案例设计,通过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帮助幼儿感受了解娄江文化,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最终形成教案集,初步构建具有娄江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

2. 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

将娄江文化融入游戏环境中,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以游戏为手段,通过民间游戏、区域游戏、自主性游戏、智力游戏等多种游戏方式与娄江文化的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娄江文化,提高各项能力。

研究重点:

     重点研究娄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结合,怎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以及丰富的游戏形式将娄江文化有效渗透,让幼儿潜移默化地了解娄江特色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六、研究的思路和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娄江特色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为核心,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以研究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研究。研究将注重结构性、园本性的实践经验总结,注重研究案例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注重成果的阶段性提炼和推广。努力打造实幼金谷园现代化教育品牌,展现我园为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阶段:2016.9—2017.1

    搜索、梳理、比较国内外相关理论资料,了解实施现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理论,明确方向。

     2.准备阶段:2017.2—2017.6

1)创设完善课题研究所必要的硬件环境,建立具有娄江特色的幼儿园环境、班级环境、游戏环境、区角环境等。

2)发放问卷和课题宣传资料,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3)撰写开题论证报告,举办开题论证会。

    3.实施阶段:2017.9—2019.12

1)各人根据课题组的阶段计划制定个人课题计划。

2)根据方案要求进行研究探索。

3)通过增添材料、创设环境、案例研究、案例设计、理论总结、推广实践等,形成有效策略。

    4.总结阶段:2020.1—2020.6

1)对以上问题中的较为薄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性研究。

2)归纳整理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

4)进行结题。

  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主要在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实施。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教师、幼儿、家长对幼儿娄江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和现实数据。

    2. 文献资料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通过查阅和梳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动态把握该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性,提升课题研究理论性。

    3. 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针对研究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而又灵活地解决,在行动中探索策略,做好运用实施记录,进行课题总结,形成最终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4. 经验总结法。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提炼和总结,寻找解决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好的经验成果加以推广。

5. 案例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对观摩研讨活动进行研究、讨论和反思、挖掘活动中的优点,提出活动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惑,使课题研究更完善、更科学。

七、研究总结

娄江河,在昆山人的记忆中是一份温暖的情怀、儿时的美好。我园依河而建,紧靠娄江,娄江的水,水上的桥,桥下的船,这都是孩子们和老师们每日生活、工作中特别的风景。孩子们每天生活于其中,一提起来就如身临其境,孩子能说出来,也乐意说,能画出来,也愿意画,对孩子的影响具体可观。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那么娄江文化如何与幼儿园课程有效结合,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呢?近三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利用便利的娄江文化资源,创设富有娄江特色的文化环境,营造特色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一系列娄江特色文化课程,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一)创设环境,渲染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围绕娄江特色课程,我们创设了具有娄江特色的环境。希望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环境的熏陶,加深对娄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幼儿对娄江的热爱之情。

1.会说话的艺术长廊

大厅内,我们创设了娄江特色墙,邂逅•美丽娄江版块里面张贴了娄江的照片,蜿蜒的河道,穿梭的船只,老旧的人民路,一张张老照片展示了记忆里的娄江,漫步•风情娄江版块有灯光水影,交相辉映的古镇照片、有景色秀美的亭林公园俯瞰图,高大上的保利大剧院、四通八达的昆山高架桥,现代化昆山也有着独特魅力。浅尝•舌尖娄江里通过贴在墙上的仿真食物,让幼儿直观地了解袜底酥、万三蹄、泡泡馄饨、青团子等昆山的特色美食。品吟•魅力娄江里张贴着昆曲演唱的照片,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昆曲艺术的舞台美、妆容美、舞台美、体态美;挑花篮、赛龙舟的照片展现了娄江的浓浓风情,带有节奏的图文结合的昆山童谣图谱便于幼儿直接看着吟诵。

在幼儿园的走廊上,我们粘贴了一些昆曲行当的照片、昆曲表演的剧照,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演员的妆容美、服装美,舞台的场景美,道具美,激发幼儿对昆曲美的感受。走廊间还摆放了昆曲的服饰、头饰、官帽,幼儿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昆曲的服装美。此外,还有一些昆曲的脸谱,幼儿可以近距离的观察昆曲脸谱,在比较中发现昆曲脸谱的不同。

2.有创造性的娄江风景线

大厅内还有幼儿的娄江特色作品展示区,琼花一簇簇在纸伞上盛开,一幅幅水墨娄江图张贴在展示柜上,扎染出的纸上都是民间游戏的剪影,轻粘土制作的螃蟹一个个在纸盘上呼之欲出,美妆蛋印出的并蒂莲好似一个个娇红的脸蛋,幼儿设计的昆曲脸谱、昆曲戏服、官帽等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幼儿充分参与到了娄江特色环境的创设中,他们的作品构成了靓丽的娄江风景线。

3.能互动的娄江特色操作区域

在室内区域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如做一做娄江美食——在美工区投放了皱纹纸、双面胶、轻黏土等材料,孩子们通过搓一搓、揉一揉、粘一粘等方式来制作做“奥灶面”、“青团子”、“泡泡馄饨”等。说一说娄江童谣——孩子们看着图谱,选取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说唱童谣。画一画娄江——通过拓印、添画等方式展现娄江的风景美。我们将“拼装大闸蟹”的游戏材料放在益智区,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了解到螃蟹的外形特征,还可以帮助孩子巩固数的概念。

借助我园优越的地理条件位置,我们沿着娄江河边,在户外开展了“阿婆茶”、“石磨坊”、“舞龙狮”、“糕点房”、“昆曲社”、“印染坊”等带有娄江文化特色的区域游戏,特别是在“糕点房”这一区域,我们事先实地考察,去到正仪和锦溪,专门录制了糕点师傅们亲手制作青团子和袜底酥的视频,让孩子们仔细观看制作过程,初步了解制作的步骤,待孩子们熟知之后,再给孩子们提供制作青团子和袜底酥的相关食材供他们制作。

(二)挖掘资源,选取内容

记忆中的娄江,河道蜿蜒,船只穿梭。船娘摇撸歌唱,歌声清亮,时代变迁,娄江日益美丽。六千年的文化滋养,两千年的吴风浩荡,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在这里有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里有中国“第一民间博物馆之乡”——锦溪;这里有中国“第一石板街之乡”——千灯;这里还有中国“第一蟹乡”——巴城等。这里是人文荟萃的集聚地,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这里还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这些无一不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教育资源。

在尝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重点挖掘娄江文化的教育元素,选取富有情趣,有利于激发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的娄江民俗文化作为教学素材,比如通俗易懂的娄江童谣,到处都能听到,幼儿说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他们对语言活动的兴趣;简单有趣的娄江民间游戏,滚铁环、玩沙包、跳格子等等,好玩又易学,在健康方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在社会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经典传颂的娄江儿童故事,不仅可以打开幼儿想象的翅膀,又给了幼儿丰富的想象联想的空间。将这些我们身边的、幼儿喜爱的娄江文化资源,从五大领域进行活动设计,通过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在引领幼儿感受娄江文化的魅力、萌发对乡热爱的同时,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激发幼儿的各种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围绕娄江丰富多彩特色文化,我们下发各类调查表,从昆山地方的民俗、名胜、美食、童谣等等都进行了收集。娄江童谣朗朗上口,诙谐幽默。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诉说着民间流传的经典文化,篇幅短小,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富有情趣和韵律美,十分贴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给幼儿以美得感受,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多种手段,开展课程

1. 纸上美丽娄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昆山的古镇鳞次栉比,周庄、锦溪、甪直……古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水乡神韵令人陶醉。美术来源于生活,这些即是幼儿身边的美术资源。大班美术活动:《水墨周庄》,将娄江文化渗透到美术活动中,感受凌波而卧的石拱桥,桥下的悠悠桨声和浅浅橹影,利用木质积木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周庄古韵,体验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之美。另外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班,通过不同的作画形式、利用不同材料,设计了各色具有娄江特点的美术活动,如:小班在纸伞上进行手指点画琼花;中班利用轻黏土制作琼花、以拓印形式制作娄江版画;大班在草帽、竹编上进行娄江美景的绘画、以及临娄江河边写生等活动。

2. 舌尖美味娄江

泡泡馄饨、青团子、万三蹄、奥灶面、大闸蟹……娄江美食真是不胜枚举,我们发动家长带孩子们去看一看,尝一尝这些特色美食,孩子们在实地观看、查阅资料中了解了一些美食的制作过程。孩子们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材料做一做昆山美食——轻粘土搓一搓,做一份美味的青团子,毛线就是一碗面,当然还要用轻粘土为他制作好吃的浇头,我们还在角色游戏中开设了“娄江美食一条街”,孩子们大胆交往,制作、售卖昆山美食。“美食分享会”活动中,大家一起尝一尝娄江特色小吃。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娄江特色美食,感受到了娄江美食的色、香、味,了解了娄江特色美食的意义和由来,激发了幼儿对传统小吃的兴趣。幼儿在了解、品尝、制作娄江美食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美食文化,进一步产生亲近家乡文化的情感。

3. 说唱魅力娄江

昆山方言也是一种地方特色文化,教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方言,还以昆山童谣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深入挖据昆山在幼儿兴趣培养、语言发展、审美感受和想象创造等方面的作用,激发起幼儿探索娄江民间艺术的欲望,培养他们爱家多的情感,使幼儿在认知、情感和活动等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昆山童谣简短易读,又具有律感,易唱易记,是一代又一代昆山人通过口头传承的语言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责源。我们以互动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寓教乐,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及有关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学习童谣营造了浓厚的语言氛围,帮助幼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引导他们学会从周围环境与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在活动中,老师通过范读,指导幼儿朗读,以游戏方式为载体,学习了《螃蟹歌》、《老虎和猫》、《外婆桥》、《蚊子叮》、《洋枪和老虎》等童谣。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他们自由自在地创编游戏的动作、规则,所有的幼儿兴趣盎然,诵读之声此起彼伏,和谐悦耳,怡情愉性,嬉笑之声不绝于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百戏之祖的昆曲,也是娄江和孕育出的文化,它不似京剧的聒噪,秦腔的粗犷,一歌一曲一词都唱出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风流韵味,带给人们心灵的涤荡与艺术的享受感受昆曲之韵昆曲是怎么来的呢?——幼儿可以初步了解昆曲的发展,著名的昆曲作家;昆曲的人物是怎样的呢?——幼儿可以初步了解并区分昆曲的行当——生、旦、净、末、丑;昆曲唱的是什么呢?——幼儿可以了解昆曲的唱词、念白;昆曲是用什么演奏的呢?——幼儿可以了解昆曲的演奏乐器;昆曲里有哪些著名的选段呢?——幼儿可以了解昆曲里的故事。华丽婉转的优美唱腔,婀娜飘逸的醉人舞蹈,一颦一笑的细腻表演,大美昆曲,带给人们一次视听觉的盛宴。昆曲的妆容是怎样的呢?昆曲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呢?——幼儿可以欣赏昆曲的妆容美,服装美,从而感受对衬美,色彩美;幼儿可以通过观看和倾听,欣赏昆曲表演的身段美,动作美,场景美,唱腔美;穿上戏服,戴上头饰,亲自去演一演,让幼儿亲身体验到昆曲表演的乐趣。感受和欣赏只是调动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丰富了他们对昆曲的认识,只有让幼儿亲身体验,参与操作,才能将幼儿真正带入到昆曲中。可以让幼儿设计、制作服饰、头饰等做一做,让幼儿穿好戏服演一演,真切地感受到昆曲表演的乐趣。

4. 游戏趣味娄江

民间游戏也是娄江特色文化的一个亮点,在那遥远的童年时代,没有电视机、游戏机、游乐场,孩子们一起“踢毽子”、“跳绳”、“滚铁环”玩的不亦乐乎民间游戏也是娄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生活,而且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是我们构建园本特色的重要教学内容。

为了丰富孩子的游戏生活,让古老的民间游戏充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我们搜集各种民间玩具和民间游戏,让孩子玩起来,这些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的游戏受到孩子们的追捧。

民间游戏不仅有着强烈的趣味性、游戏性,还可以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同时有一个很大的便利性,即能最大限度利用零散的间隙时间来进行。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活动间隔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绳”、“东南西北”、“石头、剪子、布”、“切西瓜”、“炒黄豆”、“跳房子”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的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沿着娄江河,孩子们舞龙、滚铁环,民俗风情尽显。

(四)家园互助,资源整合

我们有着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各大古镇各具风情,漫步古镇,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古镇的古韵、悠闲,亭林公园文化气息浓厚,竖立着高大的顾炎武像,陈列着昆石,琼花开放,并蒂莲绽开;昆曲博物馆、昆山当代昆剧院中陈列了昆曲演奏的乐器、曲谱、角色行当、角色服饰、表演行头等内容,搭建的戏台具有古典建筑艺术,美轮美奂,这里还有昆曲表演。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去更好地走近昆山,了解昆山。

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激发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了解昆山,一起从家走出去去找寻昆山,一起玩民间游戏,还组织了重阳节娄江写生活动——邀请爷爷奶奶入园,为孩子们讲述老昆山的故事,教孩子们说一说昆山童谣,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画一幅画。组织了“民间游戏乐翻天”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重回童年,参与民间游戏。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园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园汇编并出版了《美哉,娄江》一书,上面记载了开题以来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教研论文,收录汇编了《娄江童谣集》。利用娄江文化资源,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中,幼儿与环境是互动的,幼儿与教师之间也是互动的,娄江课题的研究使幼儿、老师、家长都受益。

1. 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造,真正体现了主体性的内涵。娄江园本课程的开发,开阔了幼儿眼界、丰富了幼儿经验,使幼儿学会了从更多的渠道中获取信息,学会了关心自己生活环境。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加强了,不仅探索热情更高,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了显著的进步。通过教育幼儿对家乡昆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

2. 提升了老师的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中,老师们充分挖掘娄江教育因素,选取和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水平的活动,将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放在首位,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幼儿与家长、社区之间的互动。在三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选择主题的能力、反思能力都增强了,在活动实施中能把握清楚主题推进的脉络,善于反思,并能根据孩子的情况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师还能“教”“研”研结合,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并书写成论文。近年来,多节娄江主题课程在市级展示,多篇论文和教案在省市级获奖,具体见附件一。

3. 促进了家长的观念转变

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环境里藏着这么多教育因素,家长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及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孩子一起搜集资料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家长对娄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家长昆山的热爱之情也进一步加深。民间游戏的推动勾起了家长的美好童年回忆,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年的实践,家长感受到:幼儿外出参观的机会多了许多、幼儿的自主性增强了,收集资料更主动了,孩子们的探究的愿望更强烈了。因而家长来园和幼儿园互动的机会更多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对幼儿的成长感到非常的高兴。教师也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家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与利用,拉近了幼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距离,促进了家园教育互动,使家长逐步树立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素质观。

九、课题研究后的一些思考

年实践研究中,我们越发感觉到娄江特色民俗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娄江民俗文化课程已经逐渐成为我园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我们从环境上进行熏陶,从内容上进行筛选,在活动中为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让娄江特色文化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促进幼儿快乐的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仍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进行娄江文化研究时,选择的内容过于广泛,致使在研究的过程中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抓,导致抓不到重点。还有在研究初期,教师对有些娄江文化知识的了解甚少,对孩子们的了解和学习的支撑不够,给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曾一度带来困难。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学习研讨总结和课题相关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娄江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它形式多样,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数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孩子们在生活与教育中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领悟娄江文化蕴含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我们要重视娄江文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作用,不断挖掘娄江文化所特有的教育价值,要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让娄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来。

 

 

 

 

 

 

 

 

 

 

 

 

 

 

 

 

 

 

 

 

 

 

 

 

 

 

 

 

 

附件一《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课题成果统计情况

                                                      2020.12                                            

 

姓  名

内    容

颁奖单位(发表刊物等)

 

孔晓婷

制作《我的娄江 我的梦》获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专题评比三等奖

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

2017.12

 

 

 

 

 

 

 

 

 

 

 

 

 

 

 

 

 

 

 

 

 

 

 

 

 

 

 

 

 

曹丽萍

《让民谣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新课程》

2016.06

倪  娟

《有效将传统民间游戏开展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长江丛刊》

2017.3

陈  玲

《娄江文化之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

《科技展望》

2017.3

曹丽萍

《浅谈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好家长》

2018.03

陈秀月

《整合本土教学资源,使娄江文化浸润童心》

《知识文库》

2018.6

陈  玲

《大班民间游戏初探》获第十五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2017.9

陈  玲

《娄江文化之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获江苏省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

2017.9

张  琰

《初谈幼儿园让本土文化走到幼儿心中》获江苏省“蓝天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2017.9

曹丽萍

中国心从“我们的节日“开始

《好家长》

2019.02

姚育芳

《让昆曲之花在幼儿心田绽放》

《好家长》

2018.12

郁  芸

《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的策略分析》

《好家长》

2019.04

孔晓婷

《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探研》

《成才之路》

2018.10

张  琰

《以传统本土文化为载体丰富幼儿区域活动》获蓝天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2018.09

陈秀月

论文《当给娄江文化予以生活的教育》获“行知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2018.09

孔晓婷

《体验文化生活,开创教育娄江》

江苏省“蓝天杯”论文评选“二等奖”

2018.09

孔晓婷

《浅尝舌尖昆味  品吟魅力娄江》

江苏省幼儿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2018.09

孔晓婷

《挖掘娄江文化的教育因素,赋生活以教育》

获江苏省“行知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2018.10

陈秀月

《在生活教育下,将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获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

苏州市教育学会

 

张  琰

大班社会活动《美丽的娄江欢迎你》获苏州市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

苏州市教育学会

2019.02

  

教案《大班美术:古镇风情》获三等奖

苏州市教育学会

2019.02

曹丽萍

论文《浅谈娄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2019.03

曹丽萍

论文《浅谈传统民间游戏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作家天地》

2020.4

郁  芸

论文《浅析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对策》

《才智》

2020.3

孔晓婷

论文《幼儿跳绳游戏对多媒体视频的利用分析》

《年轻人》

2019.9

沈子童

论文《娄江文化之昆山美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研究》

《求知导刊》

2019.8

沈子童

论文《生活教育之昆山美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研究》三等奖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2019.9

姚育芳

论文《昆韵幽香,浸润童心》三等奖

江苏省幼儿教育学会

2019.9

周月萍

论文《让民间游戏与幼儿数学活动有机结合》三等奖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2019.9

孔晓婷

大班数学活动《娄江风景线》二等奖

苏州市教育学会

 

邹泠涓

大班音乐活动《灵秀玉峰》获教案评比三等奖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2020.5

孔晓婷

悦跳新花样——谈多媒体技术在跳绳游戏中的妙用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市校合作论文评比一等奖

2020.5


 

 

 

 

 

 

 

 

 

活 动 内 容

组织单位

时间

曹丽萍在昆山市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中组织大班美术《我眼中的周庄》

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

 

孔晓婷在昆山市骨干教师课题展示活动中组织大班美术《琼花》

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

2018.06

周艳在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中组织大班美术《秋之林》

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

2018.11

邹泠涓 在昆山市幼儿园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中展示大班音乐《小妖巡山》

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

2019.03

周月萍在昆山市学术带头人展示活动中组织小班美术活动《荷塘鱼趣》

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

2019.06

曹丽萍在昆山市学术带头人展示活动中组织小班综合活动《热闹的端午节》

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

2019.06

孔晓婷老师在教科片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中组织大班音乐《螃蟹歌》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2019.12

邹泠涓老师在教科片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中组织大班音乐《灵秀玉峰》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2019.11

陈秀月老师在教科片课题研究大班美术活动《并蒂莲》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