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琰《浅谈律动教学中幼儿创造性发展》

点击数:967更新时间:2020-05-28


摘要:

创造性律动是指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 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结构与节奏的身体动作的一项活动。在创造性律动活动的开展中, 我们重视的是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想象、自主创编。笔者在开展创造性律动教学时, 主张创造应该建立在快乐有趣的基础上, 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 感受创造乐趣。因此从幼儿立场出发, 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美妙的情境、开展有效的评价,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开展快乐 的创造活动, 积极探索进行动作创编, 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律动 幼儿 创造性


开发智力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智力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幼儿音乐活动的内容丰富,对创造能力的培养又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 如何充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强有力的手段绪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过去教律动多半是老师设计动作,幼儿单纯模仿,幼儿很少甚至没有自己动脑 筋想动作的机会。为了让幼儿及早在这方面也能有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我们试用了“老师启 发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的方法。

  1. 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引导幼儿大胆表现

策略解读: 幼儿动作的创编不是一述而成的,需要建立在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之上,在活动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创编氛围,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受熏陶,从而愿意模仿、积累经验、丰富动作的创编、促进幼儿多元发展。观察和模仿虽说是有目的的,但对幼儿来说却是不漏痕迹的,寓教育于无形,最后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让动作模仿活起来。

动作创编的前提应该是模仿,但一味地强调模仿,将框架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得不 到发展, 而教与不教一直是我在教学中的困惑,而许卓娅老师曾在讲座中提到幼儿园创造性律动要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因此,让幼儿进行动作模仿不应该呆板,不能强求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规定要做出类似动作,而是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动作模仿变得更加灵活,可以间接地引导幼儿模仿同伴的动作,让幼儿也能快乐地模仿。在《小白兔和大黑 熊》的活动中,旨在让幼儿听辨两段性质不同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动作,小白兔是轻快的蹦跳动作,大黑熊是笨重的走路动作。我让幼儿先是听音乐自由做动作,孩子们对音乐的掌控很棒,但是几乎动作都做得一致,动作不够丰富和到位。但我发现听听与同伴不同,他显得更加投入,他听到A段音乐时,他欢快地扮演小白兔,伸了个懒腰,简单的活动了一下自己的筋骨,然后蹦蹦跳跳的到草地上来玩了,听到B 段音乐时,他扮演的大黑熊走路很慢很笨重,脚是抬高了,然后在慢慢落地。于是,我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听听的动作, 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模仿听听的动作,针对这个时机,我又提出要求:“谁能够把小白兔和大黑熊的动作做得更加夸张一点呢”? 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模仿听听的动作基础上, 加上了自己的创编。整个模仿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强求,而是用言语的提示,引导幼儿自主地模仿同伴的动作,而且做得更加夸张,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2让观察经验累积起来

在开展创造性律动的过程中, 我也发现丰富幼儿动作的创编, 不应该只局限于模仿,丰富的观察经验更是幼儿进行动作创编的催化剂。因此, 在开展创造性律动时, 我总是会做好一些前期工作, 针对律动的内容, 利用生活中的自然场景, 创设与律动相符合的有趣的情境, 让幼儿进行观察, 积累丰富的经验, 为创编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创造性律动 《蝴蝶找花》的活动前期,正值春天,我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来到幼儿园门前的油菜花地和野花丛中, 这里的蝴蝶、蜜蜂特别多, 我给孩子们交代任务, 认真仔细地观察蝴蝶飞舞, 可以学一学。同时老师给蝴蝶的飞舞和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录像和拍照, 就在这种类似春游的活动中, 孩子们愉悦地观察模仿表现。回园后, 我们回放录像和照片, 对其中一些造型动作进行归纳, 提炼了许多“蝴蝶停留在花朵上”的造型。在正式开展《蝴蝶找花》的活动中, 正因为孩子们有了前期的亲身体验, 所以他们很快地听着音乐做出了丰富的蝴蝶找花的造型动作, 真正体现了艺术之美, 而这正是得益于活动前期丰富的观察经验。

  1. 多种元素相辅相成,激发幼儿创编灵感

策略解读: 在创造性律动中, 创编的动作不但要具丰富性, 还要具备随乐性。“相映成趣”的愿意相互衬托着, 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在这里是指教师要善于匹配与动作有关的各种因, 设计有效的图谱、环节, 让动作在图谱、环节等因素的合理衬托下, 引导幼儿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动作。

1.让音乐图谱动起来

音乐图谱设计的好坏对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谱的运用 能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每首乐 曲都有其特定的节奏型, 教师要根据乐曲的结构、节奏的特点设计音乐图谱。音乐节奏是构成音乐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借助动态图谱更容易解决活动重难点, 因为创造性律动活动要以聆听为主, 动态的音乐图谱可以提高幼儿主动聆听和理解音乐的意识。而图谱的“动”最好就是采用多媒体演示法, 让幼儿在更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受动作的美, 进而 乐于表现美、创造美。

例如:在《有趣的新年舞会》创造性律动中, 我截取《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舞蹈视频供幼儿欣赏。视频中,七个小矮人各自表演的动作不但诙谐, 而且丰富, 有单独表演,有结伴跳舞, 幼儿想尝试和模仿表演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我及时出示第二张会动的图形谱—圆圈, 让幼儿跟着图形谱中圆圈的转动不断创编单人、双人跳舞的动作。在连续两次的练习中, 最后幼二儿能够不看图形谱就能合着音乐的节拍进行表演, 尽显相得益彰的效果。

2.让环节设置戏起来

托尔斯泰说: 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创造 性律动活动 中, 引发幼儿 的求知欲。有助于 达到理想 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创 造性律动 的过程中, 我积极地创设游戏化的环节, 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节中去感受动作与音乐的美妙结合, 激发幼儿创 编动作的兴趣。比如,《三只熊》 创造性律动活动中, 我从导入部分开始就设计一个“家”的情境, 老师扮演熊妈妈, 幼儿扮演小熊, 营造一种浓浓爱意的氛围, 整个活动丝毫未见老师和幼儿的影子, 完全就是熊妈妈和宝宝在一起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 我引导幼儿想象“相亲相爱”的动作,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创编, 创编出形形色色的动作, 最后完美地匹配音乐进行表演。

三、隐性指导、自主评价,获得创造的成功体验

策略解读: 创编动作另一个需要注重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动作的协调性, 而加强动作的协调性就绝对离不开对幼儿所创编动作的有效评价。把教师的评价“隐形”起来,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试体验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在自评和互评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获得评价成功的乐趣。

1.让教师指导藏起来

在创造性律动的活动中, 教师都要认可和支持幼儿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定位,保证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身份不过于显眼, 营造一种“无”的评价氛围。在创造性律动 《熊与石头人》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做熊动作时没有跟上节拍, 如果我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 那 么在一定程度上就打击了她们, 所以我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失误, 而是在他们第二次尝试创编熊的动作时, 不断用身体动作和眼神来提示, 身体的起伏暗示幼儿要跟上节拍, 教师再用微笑的神情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 在这种“隐形”的指导下, 幼儿慢慢发现自己节奏与音乐的不协调上的失误, 在两次练习后就跟上音乐的节拍。

2.让自主评价亮起来

在活动中, 我发现让幼儿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动作, 幼儿多元智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评价在于基于不同的对象, 能提出充满自信的见解, 此时幼儿是主体又是指导者, 将自己 融入幼儿群体中, 在观察同伴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在创造性律动《大树和小鸟》的活动中, 一半幼儿扮演大树、一半幼儿扮演小鸟、我让幼儿进行互评,A 短音乐时, 扮演小鸟的幼儿仔细观察扮演大树的同伴,B 段音乐时进行交换观察, 在大家表演观察之后,我让孩子进行相互评价, 可以评价自己的舞伴, 也可以评价表现最好的幼儿, 重点要针对动作的协调性来评价, 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建议或者是自己做给同伴看一下, 在同伴热烈的互评氛围中, 幼儿的评价地位得到提高, 而且他们也愿意听取同伴的建议, 在音乐的伴奏下, 使自己 的动作更加协调, 各方面的智能也得以提升。

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 创造性律动更应发挥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 今后更应在创造性律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 活动方法的实施上, 活动结果的评价上, 都应经常性地思考, 进一步地探索, 不停地实践, 真正激发幼儿无限的创新能力, 实践“创造”为韵律活动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真正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