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话隶属于软糯著称的吴方言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在幼儿生活中将昆山话得到传承,我们以本土语言为载体,渗透幼儿一日生活,守护地方方言。
一、隐性化方言教育环境创设,凸显方言教育目标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重视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方言教育的内容。从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1.人文环境创设
昆山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节令文化等吴文化特色,方言也离不开这一吴文化特色,它需要人文环境的熏染。为此,我们从环境文化和语言文化入手,为幼儿们学习方言创造条件。
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孩子一同收集古城建筑,了解其特点,并尝试和爸爸妈妈一同制作“我们的家”,大班幼儿还共同搭建“我们的小区”,来展现古韵今风的小区建筑。还结合端午、清明、春节等节令,开展了“我和爷爷奶奶包粽子”、“清明亲子放飞风筝”、“昆山好声音迎新春”活动等民俗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昆山,并愿意做个可爱的昆山人。
另外,我园提倡说昆山话,不管会说或不会说的幼儿、家长、老师都可以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来园、离园环节,每天家长都会在进出校门时感受我们的昆山话问好,有许多幼儿家长都会和幼儿一起说“再会”、“明早会”或“隔日会”等等。在教师之间也会使用昆山话来打招呼,从而增强师师、师生、生生乃至家园之间的情谊。
2.游戏环境创设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经常会在游戏环境中学习,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了解吴文化特色、了解我们的语言。
在各个年龄班都会创设一些特色区域,有“三万昌茶楼”、“苏苏点心店”、“美美发型屋”、“梦想小舞台”等。在这些活动区内,孩子们可以自主感受昆山文化特色。如在“三万昌茶楼”有自称“茉莉花”、“珠珠花”、“白兰花”的服务员为顾客搓茶、配茶服务,并手持茶具表演一段功夫茶,使幼儿在玩中体验生活的快乐。“苏苏点心店”里有正宗的昆山点心,“美美发型屋”里有特色昆山发饰装扮,“梦想小舞台”里有昆山歌舞、童谣展示……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而且这些游戏的语言基本是昆山话,幼儿会自主地听说游戏,虽然说得不是很标准,但是在交往中,幼儿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二、开发多元化方言教学资源,展现方言教育特色
教育中离不开资源的获取,因为资源是一种信息、一种能力、一种途径。我们通过对吴文化信息的搜索、筛选、提炼,并综合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游戏活动、生活其他环节中,使教师的综合能力幼儿的方言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1.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昆山话作品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大多以童谣、小调歌曲形式呈现。为此,我们通过集体学习活动的方式师生共同学习欣赏、感受歌谣的韵味。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昆山话教学评优活动,教师展示各自挖掘开发的教学资源,如童谣活动“昆山好”、“昆山小吃”、“昆山园林”,歌唱活动如《昆山好风光》、《摇到外婆桥》、《昆山景》、《茉莉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探索研究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另外,我们还会选择其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研讨。如童谣教学《摇到外婆桥》,我们将童谣和歌唱活动有机结合,以音乐为背景,重点学习童谣,因为童谣内容简短,朗朗上口,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经典的童谣都可以改编成歌谣,并且唱起来很入调,当然进行编曲时要考虑曲调音高,要选择适宜幼儿的音域范围,不违背健康原则尤为重要。
2.游戏活动资源开发
幼儿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方言这个特定的领域中,我们重点围绕民间游戏和表演游戏挖掘开发教育资源。因为民间游戏可以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底蕴,有着它特有的方言游戏语言,而表演游戏内容形式很多,有利于师生作品的创作与展示。
在开展民间游戏研究中,我们搜集传统的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自由游戏、体育游戏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如两个孩子手拉手“炒黄豆”、几个孩子玩“金锁银锁”、多个孩子玩“拍拍一二三”等。另外,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小器械,如骑上小马头,玩个“杠铃杠铃马来哉”,拉根长皮筋,玩个“大红枣”等等。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享受快乐。
在开展表演游戏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传统经典童谣、中国道德故事、童话等多方面素材,并有计划有目地进行修改创作,提供给孩子们表演说唱。在整个游戏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享受着改编创作的快乐,幼儿们享受着游戏的快乐,可谓是乐在其中。
3.其他生活环节资源开发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餐点和午睡这两个环节由于很安静,往往会被大家忽略,但这也是幼儿生活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众所周知,语言训练听为先,方言也是一种语言,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地道的昆山话的特色,我们搜集了各种童谣小调音乐,并根据餐点、午睡环节的特点进行音乐筛选,如给幼儿听一些小调轻柔缓慢的《茉莉花》、《摇船调》、《外婆桥》、《太湖美》、《昆山好风光》等,让幼儿在轻柔的昆山小调音乐声中进行餐点、午睡,增添亲情感及爱昆山的情感。
研究表明,昆山话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它需要文化积累,需要有效方法,需要各界人士的参与和重视。只有我们关注生活,携手参与,我们昆山的纯朴甜糯的语言才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