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研究音乐剧的特点着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挖掘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故事及感兴趣的话题创作故事大纲。故事大纲形成之后,就变成了一部音乐剧的重要脚本。但是,在表演阶段,成人的剧本是相对固定的,即使有改动也是依据剧情需要,而幼儿音乐剧的剧本则需要在表演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为此,我们提出了“活”剧本理念,鼓励教师在支持幼儿自主表现的基础上观察幼儿的情况,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采用录像分析、现场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帮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互动式提问、角色感知、对话调整、情节延伸等方式逐步完善和调整剧本,使剧本的内容、结构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方式。
一、让台词“活”起来
1.我们从不要求孩子准确地记住台词、背出台词,而是让他们根据剧情、角色之间的对话,说出类似的台词即可。这样,孩子们就省去了熟记台词和死背台词的枯燥和繁琐,能根据剧情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
2.将复杂的台词表述方式简洁化。如新版《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过程中,孩子对台词的表达总是不到位。教师通过分析发现:由于中班孩子的语言发展还处在学说完整话和重复句的阶段,表述过长的语句会不清楚、不完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与孩子进行交流“你觉得小蝌蚪这时会说什么”,最终根据孩子的回答,将原句“鸭妈妈、鸭妈妈,请问我们的妈妈到底在哪里”调整为“鸭妈妈、鸭妈妈,我们的妈妈在哪里”。缩短后的语句则更符合孩子现阶段的语言表达特点,更简洁有力。
3.增加一定数量的旁白。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有时会忘记剧情的发展,教师则用旁自贯穿剧情,既简化了幼儿说台词的难度,又可以间接起到提醒幼儿的作用。
二、让歌词“活”起来
音乐剧擅长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而歌词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编歌曲的过程中,教师本着以“音乐剧内容来源于孩子”为指导思想,根据剧情需要,将孩子可能出现的想法、可能说出的话逐字斟酌编成歌词。教师本以为来源于孩子们生活的歌曲内容会让孩子们很喜欢、很容易“消化”,但是却发现孩子的表现和预期的不太一样。
在音乐剧排练的过程中,每一个幼儿都没有始终固定的角色。从最初的角色选择到过程中的角色调换,我们给幼儿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角色扮演和体验,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我们强调这个角色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也是体验、感知、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真正让幼儿对每一个角色都有认识,为最终的艺术表现做好铺垫。
1.引导幼儿自己解决角色选择中出现的问题。
如在《丁丁成长记》中,有好几个孩子都想演蝴蝶仙子,根据剧情实在难以调整。这时,教师把问题抛给孩子,请他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经过讨论,确定了采用竞选的方法,即所有报名蝴蝶仙子的小朋友,每人准备一段精细的台词和动作,进行表演,其他小朋友当评委,通过公平竞争的形式选出最适合蝴蝶仙子的人选。孩子们都很认真地投入竞选活动,平日说话声音小的放开了音量,平日不敢表现自己的也充分展现。最后,小评委们对每名选手进行了包括声音、动作、表情的评价,通过举手表决确定了扮演蝴蝶仙子的小朋友。
2.根据孩子的需要随时增减角色。当剧本呈现给孩子时,如果孩子在剧本中找不到自己适合的或喜欢的角色时,教师会和幼儿商量及时增减或更替角色。
如在排练小班音乐剧《送玩具回家》时,宽宽不愿意参与表演。当老师问“为什么”时,他说:“这里的角色我都不喜欢。”接着老师问宽宽:“那你喜欢什么角色?”宽宽说:“我喜欢到处跑的小动物。”“那什么样的小动物可以到处跑呢?”宽宽想了想说:“小鸟。”于是,老师又问班里其他孩子:“咱们的音乐剧中需要一只到处乱跑的小鸟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需要。”表演时,平时坐不住的宽宽真地像一只小鸟一样,在舞台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表现得活灵活现。
四、让表演“活”起来
1.让表演的形式活起来,给幼儿演“活”角色的空间与机会。
当幼儿选择好了角色之后,开始利用服装、道具等在“舞台”上“灵动”地进行艺术表现。舞台可以是班级的表演区,可以是幼儿园的音乐阶梯教室,还可以是在家里的客厅、卧室的床上;从时间上来说,利用区域活动时间、艺术活动时间或者是幼儿园的阶段性展示时间,幼儿都可以随时发现舞台,随时进行艺术展现。
2.让表演的内容“活”起来,鼓励幼儿用生活经验带动表演技巧。
表演情节可依据幼儿对剧情的不断理解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不断调整,真正使剧本“贴近幼儿”——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实际经验。比如,在《丁丁成长记》中,有一幕是丁丁因为不想分享玩具,梦到了蝴蝶仙子,蝴蝶仙子说可以带丁丁到一个不用谦让、不用分享的地方,丁丁高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