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雯《谈小班音乐区环境创设两三事》

点击数:901更新时间:2019-11-28


所谓的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它通常是小组或个别活动,因此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小班的区域活动刚刚开始,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在区域活动内容的设置中,我们除了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锻炼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开设如生活区,娃娃家,美工区等外,还可以尝试开设音乐区。

一、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音乐区是幼儿个性充分体现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舞蹈、游戏、律动等多种方式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目的,他们边唱边跳,手舞足蹈,体验到了愉快的情感,还在无形中加大了幼儿的体能训练。同时在这里幼儿往往比较自信,特别是平时比较胆小的孩子,会在这时的同伴面前敢说敢唱。为了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在每次的音乐区活动中,我采取小组-个别-自我的形式,让幼儿在小组里感受,在个别中交流,自我表现等逐步递进的方式,去建立自信。另外,我还尽可能给每个幼儿领头的机会,如让不同的幼儿担任领唱、领舞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二、建构和谐的同伴关系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一下子进入到陌生的集体,与同伴还缺乏彼此间的交流,是急需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同伴关系的,而音乐区的设置,恰恰增大了同伴之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合作演唱同一首歌曲,可以拉起手来跳同一支舞,是完全无需老师插足而自发形成的这种同伴关系的。在音乐区里,幼儿更换的频率高,每日的活动伙伴都有所不同,因此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为重点,让每个孩子喜欢音乐,其次是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还有一点就是增进同伴间的交往,加深幼儿间的情谊。很多幼儿来园后第一个选择音乐角这一现象就能充分说明,幼儿对美好情感的体验是非常需要的,音乐能陶冶他们的性格,愉悦他们的情绪,对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激发幼儿去探索发现

   在音乐区中,我以自然教学为主,为了幼儿的学而教,努力通过教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让幼儿将获得有关音乐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因此,我运用探索发现、感受体验、情感陶冶、综合运用等方法,取代示范、讲解的传统方法。在活动中,我尽量不在幼儿音乐操作之前展示自己的范例,或是直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而是为幼儿提供所需的道具、情境,或是引导幼儿去互相讨论探讨,尽可能地鼓励幼儿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我投放了幼儿容易敲击的乐器,如手铃、响板、木鱼等,随着幼儿打击乐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等一些复杂的乐器,让幼儿更加灵活而逼真地表现音乐形象。我还提供幼儿各色彩带、各种生活用品(头巾、帽子、扇子等),都是幼儿喜爱的,也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制作来丰富各种音乐游戏材料,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道具,唱跳结合,动静交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不断探索,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音乐刺激幼儿思维,激发其求异性、发散性、突发性、连动性、敏锐性、灵活性等创造性认知特征。因此在音乐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不能只讲究技巧的训练,应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思想、理解、创造。如欣赏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以自己独立的体验、联想、表现与表达,形成自己不同的想像和思维,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又如,在图谱的运用中,利用音乐本身的审美艺术氛围和图谱对幼儿的感官刺激,让幼儿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以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熏陶相结合,让幼儿随意进行情感创造。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活动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像和个体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而且是在深化创造性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独特的内心潜质。如创编舞蹈《我的好妈妈》,可以通过旋律刺激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动作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去关心妈妈的,从而达成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艺术感受力、表演动作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