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智慧、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儿童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已经向我们证实,“人天生的节奏本能,需要诱导和培养,并用于音乐”。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该利用孩子的本能“缪斯艺术”的性质,从孩子本身的节奏元素,倾听身体的音乐和运动的一种手段引起儿童的自然本能。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自然的时候,孩子之间的差异,根据孩子觉得现有的私人音乐的表达水平,发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一座桥梁,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他们获得“用音乐和身体运动的节奏运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凭借着这种审美体验,帮助人们认识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敏锐度,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同时,通过有节奏的运动,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儿童形成一种自由转换的媒介,并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结合生活化
在大班韵律活动《蛀牙和牙齿》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大班孩子正处于换牙期,因此让孩子了解如何保护牙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活动中,情境的设置也是贯穿全程,创设蛀虫与牙齿之间的故事,以课件动画的形式进行。音乐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大班孩子对于音乐的敏锐度更高了,一下子就能听出来音乐分为三段,以及分析三段音乐的不同性。活动中重点是让孩子们创编表演蛀虫啃牙齿、跳圆圈舞、躲避牙刷、刷牙漱口和最后的胜利动作,孩子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结合生活实际,给动作创编环节带来了很多乐趣。一开始,个别孩子为蛀虫,大部分孩子是牙齿,老师则当大牙刷。第一段乐曲时,小“蛀虫”们扭动着身体钻来钻去,牙齿保持不动;第二段乐曲时,蛀牙们啃完了牙齿跳着圈圈舞,转来转去;第三段乐曲时,“大牙刷”的出现,让蛀虫们都藏到了牙齿缝里(椅子的后面),然后牙刷刷来刷去将蛀虫们都刷走,继而漱口冲走蛀虫,牙齿们摆出胜利姿势。接着,孩子们在慢慢熟悉乐曲的过程中充分给予他们自主的权利,自己选择部分、自己设计动作、自己完成表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充分让孩子在表演、游戏中学习,从而达到玩中学、学中乐。
二、结合游戏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开始、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其中也会加入游戏的成分,有时游戏是贯穿全程的。特别是在韵律教学活动中,游戏的加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大班音乐活动《打地鼠》中,以农夫打地鼠的情景贯穿全程,打地鼠的游戏更是受到了幼儿的喜爱。活动中设置的情境,将乐曲中调皮的地鼠以及愤怒的农夫两者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游戏化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不仅能够达到活动效果,同时也能增强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表达出属于自己的音乐特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动作等。通过自由的、有趣的游戏,获得参与游戏的趣味及欢乐。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当下教学活动的主题,只有将活动主体与游戏相结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那么幼儿自会感受到音乐所带了的乐趣。同时,通过自由的、有趣的游戏,获得参与游戏的趣味及欢乐,让幼儿更快能够掌握相应的活动重难点,实现课程游戏化的精髓所在。
三、结合知识面
幼儿的知识世界是比较单纯的,需要成人帮助其进行经验知识的积累。平时,要积极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此成为幼儿在活动中创造动作的基础。在开展音乐特色主题活动中,结合园所特色,将昆山特有的艺术瑰宝“昆曲”介绍给幼儿认识,他们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也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支持,带着幼儿周末时进行相关素材经验的积累,组织幼儿观看昆曲表演,参观昆曲舞台等等,让幼儿初步了解昆曲,并尝试着进行简单的表演活动。为了表演的可靠性,我们还特地请教了老师学习昆曲中的走步、手势等基本动作,再结合录像的形式,让幼儿能够感受到昆曲原来就是这样一种颇具古典押韵的音乐形式。通过实践经验以及录像视频等形式的开展,幼儿很快能够感受到昆曲所带来的魅力,虽然幼儿的表演并不完美,但幼儿兴致勃勃,从而体验到特色音乐主题活动“魅力昆曲”中的快乐。
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的实践研究不仅仅是上述内容,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地位,从而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韵律活动相结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进步产物,也是真正让幼儿体验到玩中学、学中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