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以音乐活动形式为主的音乐区正是注重幼儿主动、活泼、自主地展开学习,使幼儿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音乐创造力的潜在资源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掘。
一、丰富优美的环境资源激起幼儿的创造欲望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的环境和提供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材料,以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创造的内驱力。如《小鸟的舞》韵律活动中,我们和幼儿一起用废旧的纸板做了许多棵大树,在音乐区布置成树林的场景,并制作了各种小鸟的头饰,还用广告纸、彩色塑料纸、丝巾彩带等做成小鸟的翅膀,幼儿可以根据需要来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小鸟,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孩子们很快就融入了角色中,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不但创编出小鸟各种飞舞的姿势,还编出了小鸟捉虫、吃食、逗趣嬉戏等情景,显得情趣盎然。
由此可见,优美的区域环境和丰富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参与和表现的欲望,而这正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二、自由自主的想象表现发挥幼儿的创造潜力
活动区作为相对独立开放的空间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更为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而音乐区更为幼儿在音乐的天地里表现独特的意识和感受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为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就是一些平时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幼儿在这里也显得轻松自在,勇于表现。孩子们有这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常能产生一些创造意识、创造行为。如:在节奏游戏中,孩子们正看着节奏卡用各种小乐器尝试演奏,突然,点点的小铃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样小铃也会发出声音啊!”点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拿起小铃在地板上敲击起来,其他幼儿看见了也纷纷效仿,我见此情景顺势引导:“小乐器还可以怎样发出声音呢?”孩子们受到启发积极尝试起来,“铃鼓可以摇一摇。”
而只有音乐区的活动才能为幼儿提供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去充分探索表现,使创造的潜力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三、合作交往的游戏情景促进幼儿的创造行为
合作交流的形式在音乐区的游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在积极的讨论中传递经验,探索新方法,在他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质,而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减少了思维的框框与内在压力,促进了对音乐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阶段的逐步完善。如:音乐游戏《办家家》中,孩子们分角色,合作表演爸爸和妈妈,边唱歌边为宝宝炒菜、喂饭,慢慢的他们不满足于单一的歌词形式了,这个说还要给宝宝穿上衣服,那个说要让宝宝睡一觉,听到讨论,我忙提供上了娃娃家常玩的被子、衣服等玩具,并鼓励他们“在照顾宝宝时也要把好听的歌唱给他听,宝宝更喜欢听爸爸妈妈编的新歌呢”,于是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来,边唱还边商量哪一件事该“妈妈”做,哪一句由“妈妈”唱;哪一件事该“爸爸”做,哪一句由“爸爸”唱,一首新的《办家家》在游戏和合作的过程中就诞生了,虽然歌词不是很工整,旋律也不完美,却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击起的创造性火花,这种火花正是可燎原的星星之火,特别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