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琴子课题《小小音乐剧》研究总结

点击数:925更新时间:2020-01-16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位音乐剧作家说:“音乐剧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它是以音乐来述说故事,它自然融合了各类音乐、歌唱、表演、舞蹈和相关的道具、服装等舞台效果,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创新精神,打破艺术分科的界限,能充分调动幼儿身体的各种感官,积累生活经验,欣赏优秀剧目,制作相关表演道具、展现情节、体验角色情感,整体发展幼儿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在幼儿园阶段开展音乐剧创编表演活动,即因地制宜的结合课改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观看、评价的全过程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表达幼儿对生活的经验与思考.教师通过探索积累有效的组织指导策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信心和创造意识,激发表现美的情感和兴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审美情趣,是幼儿园艺术教学改革中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目标概述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搜集、整理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音乐素材,通过戏剧表演活动使幼儿园的艺术学习和活动更能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美感。

2.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多种艺术形式的体验,提高幼儿艺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刺激他们在所有的发展领域--身体社会性,情感、智力等方面中的学习与整合,把声音变成音乐,共享音乐剧的快乐。

3.通过小小音乐剧,实现艺术领域的“主题性”教学,体现幼儿艺术教育的综合性特征。

(二)研究内容

开展“小小音乐剧”的实践研究。音乐剧是融音乐、诗歌、舞蹈、美术和戏剧性表演为一体的新教学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宜的作品进行创作、改编,将舞蹈、歌唱等学习内容作自然地融合与衔接,并把表演、观赏、评价的全过程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探索积累有效的组织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在“排演空间”建构经验,逐步感悟音乐剧、理解音乐剧、表现音乐剧,通过音乐剧的创编表演,让孩子们获得自信,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方法、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阶段:2016.9—2016.10

搜索、梳理、比较国内外相关理论资料,了解实施现状,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明确方向。

2.准备阶段:2016.112017.1

发放问卷和课题宣传资料,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3.实施阶段:2017.22020.2

1)根据方案要求进行研究探索,研究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有关课程游戏化及音乐教育方面的先进理论。(2)整理研究材料,进行反思,撰写子课题总结。(3)通过资源库建立、案例研究、理论总结、推广实践等,形成有效策略。

4.总结阶段:2020.32020.6

1)深入分析各类研究资料,并对以上问题中较为薄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性研究。(2)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最终成果、专著和案例研究集等。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音乐教育的实际反响等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能随时做好实施记录,定期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积累,以期形成最终成果。

2.文献资料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通过查阅相关更新资料,动态把握该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性,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性。

3.调查研究法。主要在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实施。综合运用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和现实数据。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提炼和总结,寻找解决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好的经验成果加以推广。

(三)阶段成果

我们说人类有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孩子天生是演员”,音乐剧正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舞台。其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理解)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分解在幼儿园主题运行过程中,也自然的形成三个阶段:即生发形成阶段(重点在推荐实施内容、仿编创编富有童趣、情节冲突明显、易于变现的剧本)、分解串联阶段(分散在班级的环境创设、区域材料的投入)、排演展现阶段(音乐剧展演栏目、班级混龄观摩、年级组汇演等)。在开展音乐剧的创编表演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产出过程,实现效能。

(一)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建构音乐剧生成的过程

剧本作为音乐剧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孩子们自己编的、演的故事也是每个孩子对生活体验的当众展示与思考,所以儿童音乐剧与成人音乐剧一样,都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映与反思,其音乐剧表演选材也大多来源于预设与生成两方面。

(二)以孩子的现有能力为基础,建构音乐剧“排演”的经验

以幼儿现有能力为基础,是指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幼儿在发展剧情过程中的各种想法,教师必须通过鼓励幼儿自己思考、自己表现、自己评价,让幼儿自由的将他们的现有能力展现出来,教师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选择支持幼儿“继续建构”的调整策略加以推进。

(三)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多通道渗透音乐剧

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们应注意随时让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音乐剧区角中幼儿都有机会通过音乐表达美和欣赏美,因为,那儿放置了许多能供幼儿操作的小乐器和表演头饰、服装、道具。幼儿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从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

四、研究的结论

1.遵循幼儿学习规律,小步递进培养综合艺术能力

音乐剧活动应该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激励幼儿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剧活动,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走进音乐,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做起。如:听着音乐随着节奏学说儿歌;学唱歌曲:再到生活中去寻找高高低低,快快慢慢、轻轻响响的声音,幼儿一举手一投足立即能行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进行更高一层次的音乐剧的创编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由于孩子在年龄、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和感悟也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针对孩子的实际排演情况提出适度适宜的具体要求,挑战在能力的边缘,树立孩子音乐剧表演的 “最近发展区” 目标,随时帮助他们感悟音乐剧,理解音乐剧、表现音乐剧。

2.开展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实现教师“推”和“引”的主导地位

音乐剧中的音乐活动内容并不是都直接给幼儿的,有许多都需要教师主题活动中综合适用各学科的教育手段进行的,在音乐剧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实际的需求是带有童稚的,孩子气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舞、童龄妙画。教师可在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或让幼儿参与到寻找故事角色的音乐中来,幼儿间的互相学习,趣味盎然,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探索、挖掘和思考。如“春游之声”这一活动,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春游过程,总结春游途中对春天的感性认知,运用语言清晰明了的表述,让幼儿通过图画将过程描绘出来,在幼儿与教师的共同讨论,实践中,幼儿选择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敲奏出不同的节奏,最后创造性地用音乐剧的形式再现。

3.发挥音乐剧幕后的多重功能,营造生生互动的学习情景

剧场的建构、布景、道具的制作都会为音乐剧的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设计门票、制定座位号、自制舞台布景、定制演出服、道具等都是孩子们不断揣摩角色、体验剧情的过程,因而在艺术制作区域放大道具的生产环节,将道具的订单、绘图、样衣乃至大批量流动线自然渗透在班级的角角落落,运用区域订单式串联,打破区域间的界定,按照孩子们表演的需要进行网络化串联,将班级的区域活动由单一走向联动,促成小组商讨、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分工协作,运用延伸等活动的程序化管理,使孩子们在有序的活动中建构经验,在挑战中学会合作,在真实中体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