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趣味性教学

点击数:900更新时间:2019-12-26

      德国当代着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节奏感,进行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趣”在模仿生活中

节奏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尝试用生活中的节奏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师生一起寻找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节奏,经过提炼,培养幼儿关注生活中声音的节奏美。如:引导幼儿关注厨房里妈妈工作的声音,教师播放视频厨房的“交响乐”:炒菜声、自来水声、切菜声、煮粥声、炉盖声等。并引导幼儿模仿妈妈进行洗菜、切菜、炒菜等动作,注意有规律地做动作,保持声音的节奏性。或者在角色游戏中,投放一些娃娃家的玩具供幼儿游戏表现,让幼儿根据提供的娃娃家玩具进行有节奏地敲敲打打,学妈妈在厨房的一系列动作,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像妈妈一样,真正在煮饭、做菜,过程是形象的,动作是有节奏的。

  二、“趣”在语言交流中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开启幼儿的情感共鸣。平时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应该是有节奏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幼儿活动的情绪,设置一些悬念,让幼儿很有兴致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如,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回答:大象鼻子长又长);什么虫,屁股后面挂灯笼?(回答:萤火虫屁股后面挂灯笼)。接着由幼儿成为“问”的主体,再由其他的幼儿来担任“答”的“信息源”,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在问答的合作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激活了,学习的劲头大了,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三、“趣”在游戏互动

  音乐游戏是音乐指导下的游戏,它把音乐和动作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这是一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形式。例如,大班音乐研讨活动---《节奏的传递》,在这一活动中,找幼儿比较熟悉,而且节奏感也比较强的一首乐曲《铃儿响叮当》,第一课时让幼儿探讨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节拍的方法。除了手之外,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打节奏呢?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各种方法(如:打响舌头、拍肩、跺脚、拍腿、叉腰、踏脚、摇动、点头、打响手指头等),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练习并感知 4/4 拍的节奏型《铃儿响叮当》的音乐。接着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利用物体(发光球)按节拍来进行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用有节奏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如:幼儿面向圆心围成圆圈盘腿而坐,发光球放在前面的地上,幼儿按“强拍拿,弱拍放在左侧同伴的面前”的规定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进行传递,要求节奏感和整体的协调性非常高。还可以用同样的规则设计不同的个体或两两、集体间的合作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