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摘要:
鼓类丰富的演奏技巧、动感的演奏方式、令人振奋且极具观赏性的演奏效果及其美观华丽的造型设计,都在深深地吸引着家长和孩子们。鼓类演奏教学逐步成为了幼儿园打击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演奏乐器。鼓类演奏,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肢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创造能力和组织记录性。
关键词:
小班音乐;鼓类;游戏;
艺术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在艺术教育里,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有三点要求: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艺术教育的目标中突出了幼儿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体验的重要性。而就创造性表现本身而言,它意味着幼儿必须保持内在的心理自由,自由地经验,自由地思维,自由地表达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与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相吻合。
鼓类演奏主要是发展艺术教育中打击乐器操作的能力,是根据乐曲性质和节奏特点来打击鼓,通过鼓的演奏来表现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激发和保持幼儿学鼓的兴趣,有效地进行幼儿鼓类教学,让幼儿通过学鼓培养各方面能力。我们坚持用《指南》精神作为行动方向,正确地带领孩子们在鼓类演奏中寻找乐趣,表现激情,让孩子们幸福地享受着,快乐地成长着。
一、激发学习兴趣,多元融入,奏响生命乐章。
鼓类演奏的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它往往是结合声势、歌唱、音乐欣赏等其他教学内容共同呈现的,没有对幼儿单独进行鼓槌敲击或者鼓面拍打训练的教学,就算是合奏往往也是和音乐故事或者播放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呈现的。鼓是一种节奏性乐器,其声响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弥补措施就是和旋律、剧情等结合,比如音乐故事、歌唱、或者音乐游戏等,这样结合后的“咚咚、梆梆”就具有了生命力,不会显得干涩、乏味,符合幼儿审美发展心理。如可以将鼓引入到音乐故事中,首先制造一些音乐情景,让使用的鼓具有自己的“剧情角色”,如大象就可以用大鼓表现,使整个活动的教学借助于故事剧情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二、主动探索,敲打自由乐章。
鼓类演奏的教学内容能否被幼儿所接受、所体验,就要看幼儿对其所持有的兴趣有多少。幼儿基本是以一种贪新鲜、好玩、积极参与的态度去对待音乐活动的,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鼓类演奏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虽然鼓的种类有很多,敲打方式也各不一样,但是本质上都是外力与乐器本身碰撞震动产生的声响,是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在刚开始激发孩子对鼓类演奏兴趣的时候,最好解放他们的手、眼、脑,让他们进行自我的探索与发现,自主探索除了这样敲还能怎样让鼓发声?
三、游戏互动,迸发演奏热情。
幼儿鼓类演奏的呈现形式要借助游戏的功能得以展开。鼓类演奏中,可以以趣味性的节奏游戏为载体,有效运用语言、体态、声势、歌唱等多种表现方式,诱发幼儿内在的节奏感,让幼儿在演奏活动中自然地动起来,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
1.趣味性的节奏填空游戏,是指在乐句中某个小节进行留白,教师引导幼儿在此处展开创作设计的游戏,填补音乐的空白。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觉地掌握节奏。节奏填空游戏提供给幼儿适当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既能突出节奏练习的重点,为接下来的持乐器演奏作准备。又易于引发并保持幼儿打击乐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徒手玩节奏填空游戏,待幼儿熟悉后再过渡到持乐器玩节奏填空游戏。就比如杨晓燕老师所组织的大班音乐活动《欢乐鼓》中就有合作设计图谱,尝试小组演奏的环节,对孩子们来说就是进行一次填空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互动式的节奏游戏,这种互动游戏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建构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初玩游戏,教师要注意调控好节奏的速度,由慢渐快;可以先徒手演奏,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乐器演奏,这样可以帮助幼儿顺利掌握演奏的方法,既能保持新鲜感,又能在教师逐步增加难度的练习中达到演奏的要求。如音乐活动《欢乐鼓》中的环节五:完整演奏,体验互动乐趣,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把前一环节的分组设计整合在一起,让小组相互挑战演奏不同小节,最后大家合作完成整首乐曲的演奏,孩子们积极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