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对沟通技巧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个案分析
姓名 郁芸
个 案 实 录 | 宋老师从幼师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5年时间了,但是她在与家长沟通时一直存在一个心理上的障碍。她所在的幼儿园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虽然后来她自己又进修了本科,但是还是觉得现在的家长能说会道,了解的知识与信息又很广泛,所以她在与家长沟通时很不自信。她说,我们班有几个家长,你说一句,她能说上十句,还一套一套的,我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于是,当孩子和家长有问题时,她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家长,所以家长说怎样就怎样了,自己也就不再深度交流了。 请根据个案中老师的情况从沟通的技巧和语言上给出有效的建议和策略。 |
思 考 分 析 | 首先我们要摆正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尊重、平等。 其次我觉得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不要着重在评判家长的对与错,应该求共识而不争高下。由于我们老师和家长的知识经验、家庭背景、传统信仰、期望标准以及在抚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锁处的位置不同,我们与他们不可能在所有的问题上都具有同样的看法。并非所有的事情能够简单地用黑白、对错来评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属于见仁见智的个人理解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争论谁对谁错无济于事,老师或家长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对方也不大可能。所以我觉得当出现问题时,就事论事,把自己的看法向对方表达清楚,而不急于下结论,只求能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共识就好了。 再次说话要看对象。如对待文化水平不高的或真诚想交流的家长,我们说的就要浅显易懂,把最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待自认为有水平懂教育的家长,则可与之稍用专业性的话语交谈。和家长沟通时都尽量不说或少说“不能”“不要”“不行”等消极批评话语,而多从积极的角度来评论或建议,比如“要是他能这样就更好了……”“假如我遇到这件事,我会……”等等,这样的交谈更具有建设性,能够使谈话双方的注意焦点集中在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而不会由于被批评一方掺杂进消极情感体验二产生误解或隔阂,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