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啸山庄》有感
张倩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思克里夫,他无意中夺走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利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利为报复把希思克里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的影响转而爱上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可是等到埃德加想凯瑟琳求婚的那一天,她却惊慌失措,在仆人内莉的逼问下,她说“我爱他脚下的土地,他头上的天空,我爱他碰过的一切东西,他说的每一句话。我爱他的所有表情,他的一举一动,爱他的整个人,爱他的一切。”这时内莉说“一切都好,你又有什么障碍呢?”凯瑟琳激动地说“在我的灵魂里,在我的心坎中,我确信我是错了!”但是“现在,我要是嫁给希思克里夫的话,那就降低我的身份了。因此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而埃德加的和我们就截然不同了,就像月光跟闪电,冰霜跟火焰。”而原本悄悄藏在房内的希思克里夫在听到凯瑟琳说嫁给他会降低自己的身份的话后就转身离去了。而这一走就是三年。三年后希思克里夫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给埃德加。希思克里夫为此进行疯狂报复。他通过读博夺走了亨德利的家财,亨德利醉酒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留下女儿小凯瑟琳。十多年后,早已心理扭曲的希思克里夫施计强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小林敦和埃德加都死了,伊莎贝拉因无法忍受希思克里夫精神上核心淋上的侵害虐待,远走他乡。于是,希思克里夫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画眉田庄的所有遗产。复仇得逞了,希思克里夫却因无法逃脱心灵上的煎熬和谴责,在对死去的凯瑟琳无法释怀的爱恋和内疚中痛苦死去。最后,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画眉田庄和呼啸山庄的庞大产业,在画眉田庄相爱相偎。
《呼啸山庄》的结尾是让罪恶的人死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看来,《呼啸山庄》似乎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在文学界,这本书却被大家普遍定义为悲剧的故事。为什么呢?希思克里夫是一个孤儿,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可是,当贫苦、没有地位的他爱上了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的女儿凯瑟琳,而原本爱他的凯瑟琳在收到外界影响后对他的嫌弃和在他愤而出走后与埃德加结婚的打击让希思克里夫对她原本深深的爱变质成了深深的恨。这深深的恨里还有爱吗?我认为还是有的,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恨。可正是这种还未消失反而愈加强烈的爱让这恨意也变得更加恐怖和超出常人的想象。恨一个人会怎样?那就报复了。希思克里夫的打击报复施全面性的摧毁。他会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只为了刺激凯瑟琳,他会不惜毁掉亲生儿子的幸福,职位不让小凯瑟琳得到真爱。这种变态的心理促使他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可是报复得来的快感是不会永久的,丑陋的阴谋终有一天会在他的灵魂面前轰然倒塌,废墟一片掩埋的是他曾经的爱情和良知。当阴谋笼罩着爱情,当爱情掺杂着阴谋。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假意?阴谋与爱情,无法言说的痛。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周艳
小时候就曾经看过《窗边的小豆豆 》,那个让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有着独特教育模式的巴学园一度让我神往之极。今天,当我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了以往所没有的想法和体会。
在日本,窗边族,指的是那些被人们冷落了的孩子。他们不是有生理缺陷,就是有心理上的或者性格上的缺陷。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的地位上的感觉。作者黑柳彻子在第一所学校中,想必一定也隐隐约约地有一种被排斥感.所以才会拟这样一个书名.其实在我们看来,像豆豆这样的女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缺陷,就因为她太好奇、太好动、太富于幻想罢了。看见燕子在筑巢,她会和燕子说话;看见化装广告推销员在吹奏音乐,她会邀请他上来演奏,她忘记了这是在学校,是在教室,她还有很多让老师头痛的事,所以,她才上一年级,就被第一个学校开除了。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校是把儿童从家庭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的过渡机构,它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成员.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设施,学生所接触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同年龄团体等构成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同年龄团体尤为重要.小豆豆幸运的来到了巴学园,也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洗足池水虽然浅,却能打动伟人心"这样的校歌,只有几十名学生,几个电车教室的巴学园,其崇尚自然教育、还孩子自由天性的的教育理念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学园的上课方式。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 在已经习惯了背着小手、中规中矩的中国小学生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是真实的。在小林校长看来,这种看来“乱糟糟”的上课方法却很管用: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还有巴学园的音乐课,"能使人体的固有组织更为精巧,同时又能培养心灵节奏"的旋律教育法,它让孩子们用心灵去听,去感知音乐,而不只是死板板的教育,唤起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巴学园还在暑假期间组织像温泉旅行这样的各种集体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相处,彼此熟悉,高度的凝聚力使孩子们之间心理相容,朝气蓬勃。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个性及各项能力的发展。从黑柳彻子的后记中我们发现巴学园的小学生们最后都有着一个不错的归宿,这些都是巴学园成功的有力佐证。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宗作老师如是说,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学习者,关爱孩子们,探索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将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
让我们关爱每一个”窗边的小豆豆“!
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
周月萍
最近我读了两本优秀的书籍,一本是窦桂梅老师的《创造生命的课堂》,另一本是《中国教师缺什么》,在阅读窦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获益匪浅,窦老师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着,让孩子如此的喜欢她,这与她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分不开的读了这两本书,让我有了一些对作为幼儿教师的更深的感悟。
品味职业之美
在许多“业外人”的眼里,幼儿园教师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因为可以天天与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开心的游戏,愉快的探索,快乐地交谈。细细想来,幼儿园教师何尝不是由许许多多美的因子组合而成的天底下最美的职业呢?教育对象是美的:一群充满生命灵性、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教育过程是美的:在与孩子们互动式的发展中聆听生命之音,萌生灵感;教育结果是美的:通过教育,稚嫩的孩子们逐步走上美好的未来之旅。
让自己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我想是每一位“幼教人”都希望的,要让孩子喜欢你,首先你要喜欢孩子,要付出,要努力。
怎样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
爱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个转身就能忘记,而唯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里,”教师应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幼儿。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热爱一个孩子就等于塑造一个孩子,而厌弃一个孩子无异于毁坏一个孩子。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爱孩子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当然,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你。
责任 当我们从父母手中接过孩子时,也就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教育好孩子还要照顾好孩子,每一颗幼小的心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我们的责任重大。
让我们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笑脸,多一点耐心,只要留心、用心和关心,一定能成为他们最喜欢的人。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体现出“幼教人”的真、善、美。
读《预知环节安排,幼儿不再盲从》有感
朱小秋
今天,我在《学前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是文章的题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强烈去阅读的兴趣。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惯性操作中,认为只要制订好计划,班内两名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就可以了。教师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东孩子就得向东,幼儿完全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安排,幼儿是一个盲从的状。所以我们各班级在每个活动前后的环节衔接很乱,幼儿常常在班内追跑打闹,教师要一刻也不能闲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体的喝水,集体的上厕,幼儿完全失去了自主,没有自主的空间。
针对课间自由活动混乱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这样反思:我们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了吗?我们有提供给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做事的条件吗?幼儿知道在这个环节可以做什么吗?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动区讲评时都将问题抛给孩子:“活动结束后我们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们等待,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丰富了一些简易活动材料。这样一来,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看、可以说、可以玩,多了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两节活动课间的环节就显得顺畅多了。
针对每次活动在不同的场所,需要幼儿在短时间内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问题。如何让幼儿预知呢?作者还是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每天上课的地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让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决定用图片的预知方式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要准备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内开设了一个“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饭后都将当天上午的活动要求、场地安排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幼儿。如上阅读活动,就放一张书的图片和一张小椅子的图片,幼儿一看就知道老师需要他们搬椅子到上阅读的地方上课。
通过作者这两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贯通的使用这种方法。在一日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户外活动前,通过提示牌让幼儿了解去哪儿,站几路队,要带什么?音乐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带上道具吗?数学活动要到珠心算室吗?要带上书吗?等等。做到让幼儿预知下面的活动,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让幼儿从小学会有计划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时间,形成有序做事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很有帮助。